“小身材,大用途”——纳米抗体的发现和特点

1993年,比利时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中首次报道羊驼外周血液中存在一种天然缺失轻链的抗体。该抗体只包含一个重链可变区(VHH)和两个常规的CH2与CH3区,却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单独克隆并表达出来的VHH结构具有与原重链抗体相当的结构稳定性以及与抗原的结合活性,是目前已知的可结合目标抗原的最小单位,其分子量只有15KD,因此被称作纳米抗体。

 

纳米抗体诸多方面均优于传统抗体,基于羊驼重链抗体的VHH单域抗体的特殊结构,兼具了传统抗体与小分子药物的优势,几乎完美克服了传统抗体的开发周期长、稳定性较低、保存条件苛刻等缺陷,逐渐成为新一代治疗性生物医药与临床诊断试剂中的新兴力量。

 

在此背景下,核小体(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过长期的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出GFP纳米抗体偶联琼脂糖珠和GFP纳米抗体偶联磁珠两款产品,其两款产品具有以下几点独特优势:

 

                                                                                               产品图片

1. 免疫沉淀后,标签抗体在检测过程中没有普通抗体(IgG)重链、轻链的干扰;

 

2. 相对分子质量小: 传统 IGG 抗体大小为 150KD,纳米抗体仅 15KD,是传统抗体的十分之一。避免试剂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产生挥发、氧化、pH 值变化,各溶液使用后应及时盖紧盖子;

 

3. 亲和能力强: 该纳米抗体与标签蛋白的结合能力远远高于(>10 倍)普通的抗原 - 抗体(IgG抗体)结合能力;

 

4. 稳定性强: 常规抗体热稳定性较差,而纳米抗体内部存在二硫键,能够在高温(90℃)环境下长期放置,并可重新获得生物活性。此外,其对在强变性剂的缓冲液中同样适用。

 

两款产品的使用方法也极其简单,只需要提取、结合、洗脱、检测等简单的操作步骤即可完成实验。同时该纳米抗体分别偶联了琼脂糖珠和磁珠,为不同的客户提供更适合的选择。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不难发现,纳米抗体以其独特的性质、稳定的性能、低廉的使用成本,必将在今后的生物医学领域大放异彩。

新闻资讯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