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警惕生物实验室的“毒来毒往”

相信大多数小伙伴在中学时都做过化学实验和物理实验,对各种实验结果总是充满好奇,觉得好玩。而安全起见,实验室老师一般不会让学生们接触到有毒有害的试剂操作,除非日后你选择了生物这个专业。

 

事实上,科学实验不只奇幻、神秘,还有风险甚至是危险。生物实验,虽不像化学实验那样容易炸,也不像物理实验那样有辐射,但实验用到的一些试剂或材料可能带有毒性,对身体有害,因此每一次进出实验室都可能是与毒共舞,“毒来毒往“。

 

为了避免“中毒”,初入实验室的小伙伴们在实验前一定要搞清实验室的各种禁忌,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定,做好有毒实验的防护,不能接触的东西坚决不碰。

 

 

 

那么重点来了,生物实验室到底有哪些常见的有毒试剂、材料以及使用注意事项?让我们盘点一下,各位小伙伴可要记好哦!

 

1.溴化乙锭EtBr

溴化乙锭(EB)是一种高度灵敏的荧光染色剂,用于观察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DNA。

危害:溴化乙锭具有一定的毒性,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刺激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可诱导突变并可能致癌。

正确操作:溴化乙锭需要避光保存,操作时戴好手套和护目镜,穿好防护服,在通风橱内小心操作。

 

2.二甲基亚砜DMSO

二甲基亚砜(DMSO),是一种渗透性保护剂,用途广泛,能够降低细胞冰点,减少冰晶的形成,减轻自由基对细胞损害,改变生物膜对电解质、药物、毒物和代谢产物的通透性。

危害:DMSO存在严重的毒性作用,与蛋白质疏水基团发生作用,导致蛋白质变性,具有血管毒性和肝肾毒性。吸入高挥发浓度可能导致头痛,晕眩和镇静。能够灼伤皮肤并使皮肤有刺痛感。

正确操作:使用时带好手套和护目镜,用的时候要避免其挥发。

 

3.二硫苏糖醇DTT

二硫苏糖醇(DTT),同巯基乙醇一样是很强的还原剂,散发难闻的气味。可用作蛋白质的保护剂,用于防止蛋白质内的半胱氨酸被氧化。

危害: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危害健康。

正确操作:当使用固体或高浓度储存液时,戴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中操作。

 

4.焦碳酸二乙酯DEPC

DEPC即焦碳酸二乙酯(diethyl pyrocarbonate),可灭活各种蛋白质,是RNA酶的强抑制剂。

危害:DEPC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DEPC毒性并不是很强,但吸入的毒性最强。

正确操作: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操作,带好手套和护目镜,并避免接触皮肤,不小心沾到手上注意立即冲洗。

 

5.β-巯基乙醇

β-巯基乙醇是一种强还原剂,被广泛使用的原因是它的羟基能够溶解于水中,并且降低它的挥发性。

危害:β-巯基乙醇有难闻气味。高浓度溶液对黏膜、上呼吸道、皮肤和眼睛有极大损害。

正确操作:需要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并在通风橱内操作。

 

6.Trizol

Trizol常温下为紫红色液体。其主要成分为苯酚和异硫氰酸胍。Trizol常作为一种新型总RNA抽提试剂,可以直接从细胞或组织中提取总RNA。其含有苯酚、异硫氰酸胍等物质,能迅速破碎细胞并抑制细胞释放出的核酸酶,保持RNA的完整性。

危害:苯酚具有毒性和腐蚀性,异硫氰酸胍则具有刺激性。

正确操作:操作时带好口罩和护目镜,如皮肤不慎接触Trizol,需要立即用大量去垢剂和水冲洗。

 

7.CHCl3氯仿

CHCl3氯仿,学名为三氯甲烷,因为其相对稳定,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并能溶于许多有机化合物,能很有效的从植物材料中提取物质,主要用于核酸抽提中的萃取。

危害:对皮肤、眼睛、黏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它是一种致癌剂,可损害肝和肾。

正确操作:操作时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并始终在通风橱里进行。

 

8.过氧化氢(H2O2)

过氧化氢,化学式H2O2,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因为其强氧化性,可有效杀灭肠道致病菌、化脓性球菌,致病酵母菌等,所以一般作为杀菌剂、消毒剂用于物体表面消毒。

危害:爆炸性,强氧化剂,过氧化氢自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高浓度过氧化氢有强烈的腐蚀性,吸入该蒸汽会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

正确操作:可能接触其蒸汽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聚乙烯防毒服,戴氯丁橡胶手套,在通风橱内操作。

 

9.紫外光

紫外光是实验室中常见的光源。能够用在无菌室进行灭菌,也会用来观察凝胶中的核酸,在实验室里常用的紫外光源包括手提式紫外灯和紫外透射仪。

危害:紫外光可损伤眼视网膜,紫外线也是诱变剂和致癌物。只能通过吸收有害波长的滤片或安全玻璃片才能观察。

正确操作:切勿用裸眼和没有防护装置的紫外光源,打开紫外光源要采用适当防护装置。在紫外光下操作时要戴合适的预防性手套。

 

10.甲醛(HCOH)

用于免疫组化实验中,取材后的组织或细胞需立刻投于固定剂中,使组织和细胞的蛋白质凝固,终止内源性或外源性酶反应,防止组织自溶或异溶,以保持原有结构和形态。

危害:甲醛(福尔马林)有很大的毒性并易挥发,也是一种致癌剂(不做科研的人都知道)。很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对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和损伤。避免吸入其挥发的汽雾。

正确操作:要戴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始终在化学通风橱内进行操作,远离热源、火花及明火。

 

11.二甲苯

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中组织的透明和石蜡切片的脱蜡。

危害: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系统有麻醉作用。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急性中毒,长期接触有神经衰弱综合症,女性有可能导致月经异常。皮肤接触常发生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正确操作: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始终远离热源、火花和明火。

 

12.丙烯酰胺

免疫印迹实验中,在丙烯酰胺和 NN-亚甲双丙烯酰胺的溶液中加入过硫酸铵和 TEMED 后,发生聚合作用成为可以分离蛋白质的 SDS-PAGE 凝胶。

危害:丙烯酰胺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神经毒性,同时还有生殖、发育毒性。可通过皮肤吸收及呼吸道进入人体。

正确操作:在搬运和使用中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具,如防毒服,防毒口罩及防毒手套等。

 

13.TEMED

用于催化过硫酸铵产生自由基,从而加速丙烯酰胺凝胶的聚合。

危害:强神经毒性,防止误吸。

正确操作:操作时快速,存放时密封。

 

14.DTT二硫苏糖醇

免疫印迹实验中,样品缓冲液中需加入 DTT 二硫苏糖醇,能使样品蛋白半胱氨酸残基之间的二硫键断裂,分子被解聚成组成它们的多肽链。

 

危害:有很强的还原剂,散发难闻的气味。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危害健康。

正确操作:当使用固体或高浓度储存液时,戴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中操作。

 

15.叠氮钠(NaN3)

是常用防腐剂,对过氧化物酶有抑制作用,是生命科学实验室配制储存液、浓缩液等试剂时最常用的抑菌剂。

危害:毒性非常大,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损害健康。

正确操作:含有叠氮钠的溶液要标记清楚,佩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护目镜,操作时要格外小心。

 

为了避免受到有毒物质伤害,做实验时切记做到如下几点:

一定不要在实验室吃东西;

  • 不要随便嗅闻试剂药品;
  • 处理带腐蚀性的试剂时最好戴两层手套,并戴上口罩护目镜;
  • 配置有毒试剂或挥发性试剂时一定要在通风橱中操作,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同一区域的其他人负责;
  • 做实验过程中不要戴着手套乱碰私人物品或开关门,同理,脱下手套后也别碰实验物品或徒手摸试验台;
  • 紫外光或紫外线会损伤眼视网膜,切勿用裸眼和没有防护装置的紫外光源;
  • 实验等待反应的时间尽量不要离开,生物实验大多很耗时间,如果一定要离开,千万要嘱咐别人帮忙照看。

 

总之,生物实验中,千万不能心存侥幸,要遵规守纪,做好防护。敬畏科学,敬畏生命!

 

(本文参考搜狐、知乎有关文章编写)

新闻资讯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