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伪劣试剂耗材,坑你没商量!
多年来,假科学试剂在中国的存在对科学界造成极大困扰。国内的科学网曾联合《科学新闻》杂志针对科研试剂耗材造假现象做过网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在将近500份问卷中,有43%的人曾被动使用假冒伪劣试剂耗材。
此前,英国Nature杂志曾发表题为《中国科学家与假冒试剂的秘密战争》一文。根据文章描述,中国存在着一个利润丰厚的假冒试剂市场,科学家们在想方设法对付这些假货。
遭遇假冒伪劣试剂耗材的案例在国内研究人员中屡屡发生,不胜枚举。
2009年5月,世界权威的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就曾报道了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特聘研究员席建忠购买到假细胞培养基的经历。
本来,科学实验容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有虚假的成分,但往往就是因为买到了假冒伪劣的试剂产品,导致实验结果功亏一篑,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国外,被假货坑惨的情况也并不鲜见。比如2012年,美国一家使用USCN供应的试剂盒的研究团队也遭遇了此类情况。来自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医学院肾脏科的Orlando M.Gutiérrez与其他四名来自哈佛医学院的学者,在医学行业权威刊物American Journal of Nephrology发文称,他们用RD公司的抗体和蛋白去验证USCN生产的HJV ELISA试剂盒,发现USCN公司的ELISA试剂盒存在严重的特异性问题,导致实验失败,团队因此蒙受巨大损失。
无独有偶,2014年,多伦多大学研究人员Ioannis Prassas博士在生命科学国际核心刊物Clinical Chemistry上撰文指出,为了验证他们一项重大发现——人体新型的胰腺癌生物标志物CUZD1,他和他的研究团队整整忙碌了两年时间,花费的研究经费超过50万美元,但一直失败。随后Ioannis Prassas博士使用USCN和RD公司两个供应商的试剂盒做对比实验,发现USCN生产的CUZD1试剂盒中的抗体被验证无效。他在论文中提到,对比实验结果显示,CUZD1并未与目标抗原结合,而是与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抗原CA125结合,他这才意识到失败的原因是一支包含在CUZD1 ELISA试剂盒中的抗体。
造假行为不仅使科研人员蒙受损失,对整个科学界来说也是一个大不幸。
看来打假是必须的!但如何识别假货,增强防范意识,练就火眼金睛,是摆在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目前市场上试剂产品假货重灾区主要集中在试剂盒、细胞、抗体这三种领域。一些经销商在利益面前丧尽天良,可能会将一管抗体分装成两管、三管甚至四管,然后分别兑水,或者用回收的国外品牌的旧包装,直接装入来历不明的试剂,贴上打印的进口品牌标签,卖大价钱。
以ELISA试剂盒为例,造假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指标齐全
如果售卖公司成立时间不长,试剂盒种类齐全,各种种属、指标都有,包括比较偏门的,那购买时就需谨慎。
2.进口分装
大多知名品牌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品质的稳定性,不会搞出口分装,尤其是ELISA试剂盒。因为试剂盒中试剂都是一一对应的,很难给分装试剂的空间。所以ELISA试剂盒进口分装,基本上是假货无疑。
3.同一个指标代替不同指标
如果购买了这个公司两个不同的试剂盒,可以将两个盒子中的标准品交叉做实验,如果这两个指标没有什么序列的同源性,但交叉试验后,标准品数值相似甚至相同,假货无疑。
4.替换指标,真假混卖
用TGFβ以假乱真,TGFβ是一类在大多数哺乳类动物中广泛表达的物质,其种属间抗原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到100%,但在实验过程中会随其他因子影响而导致表达水平发生相应变化,“这些变化一般的人很难察觉,有了这些万能指标,公司就能以假乱真。”
5.检测种属
用不同种属的试剂盒替代,由于同一种蛋白有一定同源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能会差一点。
6.蛋白的真实性
生产厂家生产出一个自认为合理的人造蛋白,人造蛋白经免疫后生产出抗体,这个抗体与人造蛋白结合是没问题的,但拿去与生物体的天然蛋白结合,就存在一定风险,甚至不一定能够检测。厂家并不会去验证通过这种方式生产的抗体是否对天然蛋白有效。
7.以次充好
少数无良的生产商以一些国产甚至来历不明的试剂以次充好。瓶子是回收的,标签是打印的,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8.稀释真品
将一份抗体稀释成五份销售,类似于注水牛肉,导致抗体效价严重下降,与说明书严重不符。
为了避免买到假货,科研人员除需了解以上造假手段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前先检测
实验前,对于陌生的或未使用过的实验用品,做相应的实验验证检测;如 Elisa 试剂盒的交叉实验法和用 TGFβ 代替其他指标检测。
2.选择品牌商
在采购科研用品时,需要警惕信息存在异常的厂商,善于利用搜索工具去核实该厂商的资质等。
3.走正规流程并保留凭据
从初期的沟通到下单收货,整个采购流程中,务必要求提供并保存相关的数据:如沟通记录、相关合同票据、资质证明等,保存好可靠的证据也是后期进行维权的最大利器。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熟悉了不法商贩的造假手段,才能更加有效地甄别假冒伪劣产品。
其实,面对试剂造假现象,中国科学界早已有所行动。此前,北京生物科学研究所很多重要试剂都从iBio联合平台统一从国外采购,然后再在所里分发,这就减少了每个人接触不同代理商的机会,也减少了接触复杂货源的风险。
同时,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也在使用“供应室”平台,它相当于一个“天猫”商城,平台对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查,推出“正品保障”和“七天无条件退换货”等服务计划,实现用户和供应商的在线交易。
相信,随着国家在科研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这个令生物医学领域研究人员感到困惑的问题终将会得到有效改善。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参考了环球网、中国新闻周刊有关文章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