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个质粒需要多久?

质粒一个构建需要多久?

答曰:顺利的话从头到尾也不会超过一周

 

引物设计

引物设计前,我们需要了解质粒的序列和图谱。以pLVX-Puro为例,我们最需要了解的有:酶切位点、标签以及抗性

 

 

1、酶切位点选择启动子后面的MCS区的酶切位点,需要确认的有(1)酶切位点在质粒上是单酶切.(2)在目的基因上不能有所选择的酶切位点.(3)为了避免载体自连要确保两个酶切位点产生的黏性末端不能互补。(4)两个酶切位点不能离的太近,至少不小于5bp,隔得远一点质粒酶切的时候效果更好。如图质粒我选择的就是实验室最常用的Xhol和EcoR I两个酶切位点。

 

2、根据需要选择带各类标签的载体。如果载体上不带蛋白标签,并且你需要的标签比较小(比如HA tag,只有十几bp)可以直接通过引物把标签连到载体上。

 

3、抗性,主要有氨苄抗性和卡那抗性,小心别用错抗生素啦,不然当然啥也长不出来啦 

 

知道保护碱基怎么加要加几个够用不?不加保护碱基后果很严重!做个比喻,如果你的目的基因是根筷子,那么从中间掰肯定容易掰断,但是你从一端掰就难的多,所以加保护碱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限制酶工作的时候“省力”。事实上,关于要加几个保护碱基才能省力。

 

 

其他的,引物长度一般在16bp-30bp,加长其实也没事,最长的试过50-60bp;GC%一般50%左右,最好不要超过40%-60%这个范围,不然引物很可能结合不上去啦(其实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试过70%GC,最后,建议不要轻易尝试,另外正反引物GC差不超过10%;Tm值,50-70℃,正反引物Tm差也不超过10℃,如果Tm值比较高,建议可以使用退火温度和延伸温度一样的PCR程序。

 

酶切

酶切有两步,一个是载体的酶切,一个是目的基因的酶切

 

首先载体酶切,如果你的载体是空载,并且两个酶切位点比较近,那么建议单酶切回收在后再单酶切,而且酶切之后通过电泳是鉴别不了,是否切开了的,只能在涂板后验证。

如果两个限制酶的最佳工作温度不一样,也建议单酶切+单酶切,保证两个酶都能高效作用。个人不太喜欢空载,喜欢用之前别人连了外源基因的载体,这样切下来之后跑电泳的时候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两条带了,一条线性载体的带,一条切下来的外源基因的带,切没切开一目了然。

 

然后是目的基因的酶切,会发现酶切前后条带没什么差别,毕竟只切了一个碱基,不过没关系,只要确保你的目的基因大小正确,之前设计引物保护碱基也没问题。

 

连接

连接体系很重要,目的基因和线性载体一定要严格按照比例添加,其实这个只要认真阅读连接酶的说明书就会看到。举个例子,如果目的基因800bp,线性载体8000bp,那么按物质的量来算,连接体系中目的基因最好是加线性载体的10倍。比如一个10ul的连接体系,需要0.03pM的线性载体+0.3pM的目的基因。其他,比如连接酶不能剧烈震荡,连接体系加好不要有气泡,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转化

1、阳性对照:如果用的是空载的质粒就直接拿完整的空载环状质粒做对照,这样可以鉴别培养基抗性是否准确,转染过程是否存在问题。

 

如果用的是之前别人插入外源基因的质粒,那么回收的时候把线性载体和外源基因都回收下来,然后再用回收的片段去连接,这样不仅可以排除抗性和转染操作的问题,还可以检验的连接酶是否正常。如果酶切后连接原片段都连接不上,估计该换链接酶啦

 

2、阴性对照:将回收后的线性载体加连接酶做转化,看是否有菌落。如果菌落比较多,那么可能是单酶切之后自连了。

 

总结:正常情况菌落数量:阳性对照>实验组>阴性对照,其中阳性对照一般特别多菌落,实验组至少要十几个,阴性对照基本没有菌落,最多不超过5个。

 

PCR检测质粒阳性情况

当挑了单克隆之后,为了省力,可以做一个菌液PCR,用目的基因的引物去扩增质粒。

新闻资讯

News